中国气象局发布11月气候预测:北方需防范低温雨雪灾害
冷空气活动频繁,东北、内蒙古等地将面临低温雨雪考验。
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高荣在10月31日的中国气象局新闻发布会上表示,11月我国北方地区,尤其是东北中北部和内蒙古东部,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且降水偏多,上旬后期存在阶段性低温雨雪灾害风险。
同期,南方部分地区则面临不同的挑战:江西、湖南等地因“温高雨少”而森林火险等级高,西南地区及西藏东部则需防范低温阴雨和暴雨洪涝风险。
01 11月气候趋势:北方偏冷,南方偏干
中国气象局10月31日发布的11月气候预测显示,我国气候模式将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。
气温方面,东北地区中北部、内蒙古东部、华南南部、西南地区东南部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。
其中黑龙江西北部、内蒙古东北部偏低1至2℃,全国其余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到偏高。
降水分布则呈现“北多南少”的态势。东北地区中北部、内蒙古东部、华南南部、西南地区中西部等地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。
其中黑龙江北部、内蒙古东北部、云南西北部等地偏多2至5成,而山东南部、江苏、安徽、河南大部等地则偏少2至5成。
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和应急管理部综合分析认为,受“拉尼娜”影响,11月份气温波动大,北方和江南部分地区存在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风险。
02 三重风险:北方低温雨雪、南方森林火险与地质灾害
根据11月气候趋势预测,专家提示需要重点关注三个方面。
北方低温雨雪灾害是首要防范对象。11月,东北地区中北部、内蒙古东部降水偏多、气温偏低,上旬后期存在阶段性低温雨雪灾害风险。
这可能会对交通、能源供应和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。
南方森林火险也不容忽视。11月,受温高雨少影响,江西中部和东北部、湖南西部等地森林火险气象等级高。这些地区需加强林间用火管理,做好森林防火工作。
西南地区地质灾害风险同样需要关注。11月,西南地区中西部、西藏东部降水偏多,需密切关注低温阴雨、强降水引发的洪涝、地质灾害风险。
这些地区需防范山洪、滑坡、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的影响。
03 应对措施:多部门联合部署防灾工作
面对复杂的天气形势,各部门已发布相应防御指南。
交通、铁路、电力、通信等部门应当进行道路、铁路、线路巡查维护,做好道路清扫和积雪融化工作。
设施农业和畜牧业需做好防寒保暖和抗风准备,农牧区要储备饲料,做好防雪灾和防冻害准备。
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和应急管理部也已会同自然资源部、水利部、农业农村部、中国气象局、国家林草局等部门对11月份全国自然灾害风险形势进行会商研判。
专家建议,各地需关注天气变化,加强会商研判,做好隐患点排查和重点人群避险工作。
04 10月气候回顾:降水历史第三多,入冬进程偏早
回顾10月天气情况,我国天气气候特征显著。
全国平均气温呈现“前暖后冷”的特点。10月上旬,南方地区出现“秋老虎”高温过程,江西、福建、浙江、湖南等地的部分地区日最高气温超过38℃。
而10月至16-21日冷空气过程相对较强,中东部大部地区气温普遍下降8至14℃。
降水方面,10月全国平均降水量51.5毫米,较常年同期偏多51.8%,为历史同期第三多。10月共发生6次暴雨过程,山东、河北、四川、安徽等地局地遭受暴雨洪涝灾害。
季节进程方面,截至目前,我国北方大部地区已进入冬季。与常年同期相比,东北地区南部、华北东部和南部、西北地区东南部等地入冬偏早5天以上,其中华北地区东南部、山东中东部等地偏早10至20天,局地偏早20天以上。
气象专家提醒,11月天气系统复杂,北方地区要特别关注阶段性低温雨雪天气对交通、农业和能源供应的不利影响。
南方地区则需加强森林火灾和地质灾害的防范。
随着冷空气活动逐渐频繁,公众应及时关注最新天气预报,合理安排出行,注意防寒保暖。
|
|